首页 > 产业 > 正文

凝聚在笔端的丰收喜悦

2020-09-25 06:01:20来源:金融时报  

丰收,在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蕴含着非凡的现实意义和文化内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丰收节意义独特。当今,丰产不再是梦想,丰收不再是奢望。回首往昔,20世纪诸多艺术大师,留下来众多丰收题材艺术创作,站在当下,回首品读这些艺术巨制,可洞察数十年间,国人的生活变迁道路和艺术演进轨迹。 当丰收还是梦想 擅长将瓜果入画的艺术大师齐白石,自然不会放过丰收题材的创作。在其丰富的传世作品中,《瓜果丰收》四条屏是其中代表。四幅作品分别表现了瓜果的丰收形态:熟透的葫芦垂挂在枝头,透出金黄的光彩;莲花之下,一支莲蓬载满莲子,俯身在荷叶下;花叶间鸣虫闲步。大写意笔法绘就的枝叶间,昆虫的细节却毫发毕现,两下对比,尽显艺术大师的高超功力。 同一时代,熟稔东西画法的徐悲鸿,也留下过一幅《节日丰收图》。1920年,他发表了《中国画改良论》,提倡艺术创作要写实。《节日丰收图》就成为其写实创作代表。画面展现了农家丰收后犒劳全家的美食:瓜果蔬菜齐备,宰杀的土鸡肥美,青红葡萄散落,洋葱剥开了酥脆的外皮,黄瓜被切去头尾露出嫩绿的颜色,烧熟的虾透出令人垂涎的粉红。令人叫绝的是,挂着的两只鸡因倒垂而双翅张开,宰杀后滴落的一滴血,将画面激活。画家以写实主义绘画手法,成功造就了画面的真实感。徐悲鸿这一作品和作品背后的艺术追求,在中国主题性绘画史上,创造了一个界碑。 但显而易见的是,两位世纪巨匠的艺术创作,尽管在东西方艺术语境和技法表现上,都堪称典范,但其中所谓的丰收题材,也还只是静物描绘,是技法体现,是纯粹艺术语言的表达,没有浓厚的情感蕴藏其中。这皆因其所处时代,“丰产”实属偶然,“丰收”并不易得。人们只能暂时获得温饱,而很多地方却是饥馑横行。彼时,充满着情怀的艺术家,有着高超技艺,其创作热情却难被点燃。 胜利果实依靠集体力量 创作热情的点燃,需要的是日月山河的巨变。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一次强大的艺术创作热潮被孕育。人民当家做主后,在艺术创作领域,劳动人民也真正成了画面的主人。此后,描绘人民、赞美劳动、讴歌建设成就的作品,真正地成为主流。此时期的艺术实践中,人物形象变多了、劳动场景增加了、喜悦的表情丰富了。 黄胄一向喜欢丰收题材,因为对于他来说,“丰收”不仅是平常的劳动场景,也是胜利、和平、安宁的象征。20世纪50年代,黄胄进入艺术创作黄金期,他踏上长途旅程,在采访战斗英雄的路上,途经河南黄泛区,又参加赴新疆慰问团,在北疆、南疆等地采访写生。黄胄目睹了发生在新中国热土上的山河巨变,目睹农民收割庄稼时平静幸福的劳动生活,这使他感触很深,创作《丰收图》的念头不断酝酿。 1957年,一幅《丰收图》诞生。该作场面构图异常宏大,画中出现的人物有33个、牲畜有23只之多,广角镜头般的视角涵盖了宽阔广大的丰收场景。整幅画面主色调为金黄色,渲染出“丰收”气氛。画中,络腮胡子男子与解放军战士共同站在牛车上,将玉米倒进筐里;长发辫的红衣少女婷婷婷玉立;青年正与老者交谈,为丰收而喜笑颜开……战士的壮硕、黝黑,少女的美丽,老人的慈祥被详细描绘,汇聚在同一幅丰收场景中。近景人物背后是一堆堆成“山”状的玉米,中景的人物与骡马在田间劳作、休憩,远处依稀可以看到田野上的机械设备,渐行渐远的送粮队伍,视线消失在天地相接的地方。画家笔下,每个个体都融入丰收主题中,不可或缺。无论军民、男女、老少,每个个体的劳动,都成为丰收的基石。 相似的创作还有刘文西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丰收图》。“喜看稻菽千层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画家刘文西准确捕捉了这一场景:远处的公社社员在喜割丰收麦子,近处两辆马车迎面而来。骏马昂胸扬蹄,赶车人撩开衣襟大步而随,马车过处,扬尘如云。画面中亲切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被画家定格在笔墨丹青中。还有魏紫熙的《丰收》,反映着劳动人民吃苦耐劳、建设家园的乐观精神;陆俨少的《丰收图》,描绘了深秋江南太湖地区收获洞庭红柑橘的情境。这些充盈着时代热情的作品,都带有明显的年代印迹。 把心交给农民群众 热情过后,必要的沉静能将岁月的精华浓缩,形成足够深厚的印痕,书写在艺术史中。在林风眠存世并不太多的作品中,丰收题材却并不少见。在他的画面里,更多的是沉静的思考,理性的描绘,艺术技法与激情岁月逐渐融合为一。 20世纪中叶,社会发生巨变时,劳动人民和劳作场景,成为画家们钟爱且当之无愧的时代主题。这期间,林风眠多次下乡经历,给他的创作带来重大影响。1958年,他曾与关良、吴大羽组织下乡近一个月。1959年后,林风眠又多次到浙江省舟山渔场去体验渔村生活。 1959年,他在《跨入一个新时代》一文中提道:“参加下乡劳动锻炼之后,在思想感情上,有着许多变化和许多新的认识……我想,一个美术工作者,仍然关在画室里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人民群众,那创作出来的东西,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在下乡劳作的过程中,林风眠与农民结下深厚的友谊,并为此创作出一批以农村生活与丰收为主题的作品。《丰收图》所呈现的正是农村丰收时的欢快景象:一群面带喜色的劳动妇女正在室外场地上埋首剥玉米,三个孩童围绕在大人身边帮着忙。远处的乡村民居与忙碌的劳动人民交相辉映,尽显农民在集体生产中愉快工作的场景。画面满载着林风眠真切的个人情感,以及他对于生活和未来积极乐观的态度。 林风眠在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画家席德进赞誉他是“改革中国画的先驱者”“三十年代中国画坛顶尖的人物”。林风眠一生致力于研究绘画创作,兼容中西艺术精髓,在美术教育领域也功绩卓著。其后,艺术大师赵无极、吴冠中、席德进、赵春翔与朱德群等都曾受教于林风眠。他以自由开放的态度,身体力行坚持绘画之路,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林风眠曾自述:“首先要自己先把心交给农民群众,自己先要有真挚的感情。一个美术工作者,如果想在创作中描写农村生活,不但要在农村的建设中,感受到许多新的景象,最主要的首先要去了解和感受到农民群众的善良而高贵的本质,这样在自己的创作中才会有真挚的感情。作品的思想性才会提高一步。”

  丰收,在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蕴含着非凡的现实意义和文化内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丰收节意义独特。当今,丰产不再是梦想,丰收不再是奢望。回首往昔,20世纪诸多艺术大师,留下来众多丰收题材艺术创作,站在当下,回首品读这些艺术巨制,可洞察数十年间,国人的生活变迁道路和艺术演进轨迹。

  当丰收还是梦想

  擅长将瓜果入画的艺术大师齐白石,自然不会放过丰收题材的创作。在其丰富的传世作品中,《瓜果丰收》四条屏是其中代表。四幅作品分别表现了瓜果的丰收形态:熟透的葫芦垂挂在枝头,透出金黄的光彩;莲花之下,一支莲蓬载满莲子,俯身在荷叶下;花叶间鸣虫闲步。大写意笔法绘就的枝叶间,昆虫的细节却毫发毕现,两下对比,尽显艺术大师的高超功力。

  同一时代,熟稔东西画法的徐悲鸿,也留下过一幅《节日丰收图》。1920年,他发表了《中国画改良论》,提倡艺术创作要写实。《节日丰收图》就成为其写实创作代表。画面展现了农家丰收后犒劳全家的美食:瓜果蔬菜齐备,宰杀的土鸡肥美,青红葡萄散落,洋葱剥开了酥脆的外皮,黄瓜被切去头尾露出嫩绿的颜色,烧熟的虾透出令人垂涎的粉红。令人叫绝的是,挂着的两只鸡因倒垂而双翅张开,宰杀后滴落的一滴血,将画面激活。画家以写实主义绘画手法,成功造就了画面的真实感。徐悲鸿这一作品和作品背后的艺术追求,在中国主题性绘画史上,创造了一个界碑。

  但显而易见的是,两位世纪巨匠的艺术创作,尽管在东西方艺术语境和技法表现上,都堪称典范,但其中所谓的丰收题材,也还只是静物描绘,是技法体现,是纯粹艺术语言的表达,没有浓厚的情感蕴藏其中。这皆因其所处时代,“丰产”实属偶然,“丰收”并不易得。人们只能暂时获得温饱,而很多地方却是饥馑横行。彼时,充满着情怀的艺术家,有着高超技艺,其创作热情却难被点燃。

  胜利果实依靠集体力量

  创作热情的点燃,需要的是日月山河的巨变。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一次强大的艺术创作热潮被孕育。人民当家做主后,在艺术创作领域,劳动人民也真正成了画面的主人。此后,描绘人民、赞美劳动、讴歌建设成就的作品,真正地成为主流。此时期的艺术实践中,人物形象变多了、劳动场景增加了、喜悦的表情丰富了。

  黄胄一向喜欢丰收题材,因为对于他来说,“丰收”不仅是平常的劳动场景,也是胜利、和平、安宁的象征。20世纪50年代,黄胄进入艺术创作黄金期,他踏上长途旅程,在采访战斗英雄的路上,途经河南黄泛区,又参加赴新疆慰问团,在北疆、南疆等地采访写生。黄胄目睹了发生在新中国热土上的山河巨变,目睹农民收割庄稼时平静幸福的劳动生活,这使他感触很深,创作《丰收图》的念头不断酝酿。

  1957年,一幅《丰收图》诞生。该作场面构图异常宏大,画中出现的人物有33个、牲畜有23只之多,广角镜头般的视角涵盖了宽阔广大的丰收场景。整幅画面主色调为金黄色,渲染出“丰收”气氛。画中,络腮胡子男子与解放军战士共同站在牛车上,将玉米倒进筐里;长发辫的红衣少女婷婷婷玉立;青年正与老者交谈,为丰收而喜笑颜开……战士的壮硕、黝黑,少女的美丽,老人的慈祥被详细描绘,汇聚在同一幅丰收场景中。近景人物背后是一堆堆成“山”状的玉米,中景的人物与骡马在田间劳作、休憩,远处依稀可以看到田野上的机械设备,渐行渐远的送粮队伍,视线消失在天地相接的地方。画家笔下,每个个体都融入丰收主题中,不可或缺。无论军民、男女、老少,每个个体的劳动,都成为丰收的基石。

  相似的创作还有刘文西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丰收图》。“喜看稻菽千层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画家刘文西准确捕捉了这一场景:远处的公社社员在喜割丰收麦子,近处两辆马车迎面而来。骏马昂胸扬蹄,赶车人撩开衣襟大步而随,马车过处,扬尘如云。画面中亲切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被画家定格在笔墨丹青中。还有魏紫熙的《丰收》,反映着劳动人民吃苦耐劳、建设家园的乐观精神;陆俨少的《丰收图》,描绘了深秋江南太湖地区收获洞庭红柑橘的情境。这些充盈着时代热情的作品,都带有明显的年代印迹。

  把心交给农民群众

  热情过后,必要的沉静能将岁月的精华浓缩,形成足够深厚的印痕,书写在艺术史中。在林风眠存世并不太多的作品中,丰收题材却并不少见。在他的画面里,更多的是沉静的思考,理性的描绘,艺术技法与激情岁月逐渐融合为一。

  20世纪中叶,社会发生巨变时,劳动人民和劳作场景,成为画家们钟爱且当之无愧的时代主题。这期间,林风眠多次下乡经历,给他的创作带来重大影响。1958年,他曾与关良、吴大羽组织下乡近一个月。1959年后,林风眠又多次到浙江省舟山渔场去体验渔村生活。

  1959年,他在《跨入一个新时代》一文中提道:“参加下乡劳动锻炼之后,在思想感情上,有着许多变化和许多新的认识……我想,一个美术工作者,仍然关在画室里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人民群众,那创作出来的东西,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在下乡劳作的过程中,林风眠与农民结下深厚的友谊,并为此创作出一批以农村生活与丰收为主题的作品。《丰收图》所呈现的正是农村丰收时的欢快景象:一群面带喜色的劳动妇女正在室外场地上埋首剥玉米,三个孩童围绕在大人身边帮着忙。远处的乡村民居与忙碌的劳动人民交相辉映,尽显农民在集体生产中愉快工作的场景。画面满载着林风眠真切的个人情感,以及他对于生活和未来积极乐观的态度。

  林风眠在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画家席德进赞誉他是“改革中国画的先驱者”“三十年代中国画坛顶尖的人物”。林风眠一生致力于研究绘画创作,兼容中西艺术精髓,在美术教育领域也功绩卓著。其后,艺术大师赵无极、吴冠中、席德进、赵春翔与朱德群等都曾受教于林风眠。他以自由开放的态度,身体力行坚持绘画之路,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林风眠曾自述:“首先要自己先把心交给农民群众,自己先要有真挚的感情。一个美术工作者,如果想在创作中描写农村生活,不但要在农村的建设中,感受到许多新的景象,最主要的首先要去了解和感受到农民群众的善良而高贵的本质,这样在自己的创作中才会有真挚的感情。作品的思想性才会提高一步。”

关键词: 凝聚在笔端的丰收喜悦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