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正文

旧广告中的白玉霜

2020-09-25 06:01:20来源:金融时报  

收藏生活总要有些意趣,解读藏品的来龙去脉,便是其中之一。旧年,化妆品包装故纸、广告画等,其中记录的岁月往事,值得细细品读。 辛亥革命后,新生活风气越来越影响着中国沿海发达城市的女人们。比如,一些女子对化妆护肤愈发讲究起来,除她们继续使用的传统香品外,现代西式面霜,像白玉霜、白梅霜、蝶霜等也饱受青睐。另外,白玉霜香皂、檀香皂、花露水香皂、力士香皂,等等,它们在民国时期都是响当当的名品。 初露头角的白玉霜 白玉霜是舶来品,肇始于1846年的美国。纽约的一名药剂师研制出以药草金缕梅为主要成分的护肤品,从而揭开了“旁氏”品牌的序幕。此后1907年左右,旁氏公司的化学家相继开发出雪花霜、冷霜配方,并形成商业化,为现代护肤品发展奠定了基础。金缕梅,中国人也称之为忍冬花,它在早春迎雪绽放,样子似腊梅。金缕梅中含柔敏因子,可舒缓肌肤,有助代谢,调节水油平衡,还有抗菌、美白、抗衰老的保健效果。 民国初年,旁氏白玉霜率先登陆中国上海市场,由位于法租界天主堂街的怡昌洋行总经销。最初,白玉霜的广告中规中矩,如在1916年5月27日的《新闻报》上,其广告标题称:“清芬洁白,最有价值,妆饰奇品,冬夏合用”,接下来是一大段自夸文字,相随的图片很小,仅见一霜瓶样。 1918年11月11日的同一报纸上又见其广告,以“美颜粉之最特色驰名莫如旁氏白玉霜”为标榜。到了1920年4月19日的报纸广告已稍显设计形式美,广告中上仍画一霜瓶,左右文字云:“美丽容貌之简法;保卫皮肤第一功。”画面下方用推销词构成了一菱形框,文曰:“欲风流文雅香肌玉肤者,当朝夕梳洗,以指尖敷匀旁氏白玉霜,芬芳凉快,物质香润,颜色洁白,不含粉屑,油蜜真高尚品也”,菱形框中心横排两行字,注明经销商名称及“各洋杂货店、药房均有出售”字样。 广告的竞争 1917年前后,上海先施公司也推出了白玉霜等化妆品,竞争“市场蛋糕”。同行竞销让旁氏白玉霜广告加大了马力。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来,其广告手段与样式变得更生动多样,且紧紧抓住大众女子在日常生活中乐用的场景元素,显得接地气,与别家同品广告主打明星牌不同。月份牌画是民国时期广告的重头戏。旁氏白玉霜推出的1931年版月份牌,是上海名家谢之光的作品,为夏装半袖洋面料旗袍美人图。画中人身处高级别墅内的梳妆台前,侧身坐在沙发上,沙发上放着几样白玉霜。细看发现,当时的白玉霜除了常规的瓶装,也有了软管装。美人图左右为新年年历,下端是广告文字,文末特别提示顾客“赐顾时务请认明罐贴必印有一红V字母方是真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已出现冒牌货。 旁氏白玉霜在1934年第99期上海《良友》画报上发出连环画式广告,画中表现一对夫妻坐车外出游玩,途中,丈夫关心地问太太:“今天风这样大,你的皮肤会受伤吗?”太太说:“不碍事,因为我抹了旁氏白玉霜,所以不怕风吹日晒。”归来后,太太面容安然无恙,丈夫因没用白玉霜而被吹伤了皮肤。于是,太太劝说以后二人一起用白玉霜。该广告右下角还附“样子券”,剪下填好地址寄回,即可获白玉霜试用装。 女性顾客当然是化妆品消费主流,但白玉霜不忘拉入男性。在1936年、1937年的上海《申报》广告中,常见旁氏白玉霜的“玉容娇艳愿郎效之”等语句,以及夫妻恩爱家居生活图,这都是在暗示:和谐生活源自什么——白玉霜,同时潜移默化引导男性消费。 明星效应与艺坛往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旁氏白玉霜为代表的大众护肤品畅销南北,其“衍生品”白玉霜香皂也紧随时风上市。民间艺坛另有故事,与评剧大师白玉霜有关。30年代,白玉霜在京津地区红得发紫,“评剧皇后”的美誉家喻户晓。1934年白玉霜在北平开明戏院演《拿苍蝇》,当时的市长也亲临观赏。不久,市长有意单约白玉霜一演,但她不肯。如此这般,白玉霜的演出落下“有伤风化”之嫌,不能再在北平演下去了。白玉霜迫不得已到了上海,她很快结识了一些富商,有人为她出谋划策,用“白玉霜”三字先推出香皂,意在通过炒作时髦商品,先期拉动明星效应。 香皂很快面市,皂体长圆白润,外包装也很时髦,上面印着一个貌似白玉霜的美女图。商人脑子精明,将广告与香皂形影相随,戏迷们还没看戏就已晓得了白玉霜之名。白玉霜香皂从此一炮走红,成为供不应求的时尚俏货,白玉霜的演出也是场场爆满,她在十里洋场红透半边天。 这段往事也出现在早年的传统相声《学评戏》中。相声中说到,评戏的前身叫“蹦蹦戏”,随着文艺进步发展,与过去有了很大改观,逗哏、捧哏道: 甲:后来白玉霜一出来好啦。/乙:白玉霜那调子唱得好听。/甲:美!优雅。/乙:啊!/甲:白玉霜嘛!那谁都喜欢。/乙:啊!/甲:白玉霜。/乙:白玉霜。/甲:是吧!“白玉霜”据说比“力士香皂”还好。/乙:啊!胰子!/甲:香皂。/乙:什么香皂啊?/甲:香皂也有白玉霜。/乙:白玉霜是演员哪。/甲:名演员。/乙:哎!艺名叫白玉霜。/甲:白玉霜那调子就好了。/乙:是啊! 1956年,经侯宝林加工整理,《学评戏》改名《三棒鼓》,同年下半年,中央广播说唱团侯宝林、郭启儒首演《三棒鼓》并录音广播,且成为保留节目。 香飘百年的传奇 一样商品俏销获利,同行跟风效仿,乃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民国时期自然也有他家生产白玉霜香皂,照样重广告、重推销。比如,日商吉田久号香皂厂的白玉霜香皂,巧借上海名画家杭穉英所绘的旗袍美女打高尔夫球图、泳装美女消闲图等,重新装饰了花式边框,在画面一角添上香皂与包装图,并印上“真正白玉霜香皂”等字样。此香皂曾由大连仁昌德洋行总经销。 以1905年10月开办的天津造胰公司为先锋,老天津日化产品技术发达。早年,天津中昌香皂厂出品有龙门牌白玉霜香皂,其他一些厂商也有爱美牌、双凤牌、花牌、顺风牌白玉霜香皂推出。白玉霜香皂一直流行民间,民众爱用。直到改革开放前后,天津市回民化学厂、长治市回民化学厂皆产茉莉牌白玉霜香皂,二者从品名到包装几乎一模一样,外包装清新雅致,盒面上湖绿色与白色相间,衬托着一束雅致的茉莉花,也算趣事。 (本版图片 乐山)

  收藏生活总要有些意趣,解读藏品的来龙去脉,便是其中之一。旧年,化妆品包装故纸、广告画等,其中记录的岁月往事,值得细细品读。

  辛亥革命后,新生活风气越来越影响着中国沿海发达城市的女人们。比如,一些女子对化妆护肤愈发讲究起来,除她们继续使用的传统香品外,现代西式面霜,像白玉霜、白梅霜、蝶霜等也饱受青睐。另外,白玉霜香皂、檀香皂、花露水香皂、力士香皂,等等,它们在民国时期都是响当当的名品。

  初露头角的白玉霜

  白玉霜是舶来品,肇始于1846年的美国。纽约的一名药剂师研制出以药草金缕梅为主要成分的护肤品,从而揭开了“旁氏”品牌的序幕。此后1907年左右,旁氏公司的化学家相继开发出雪花霜、冷霜配方,并形成商业化,为现代护肤品发展奠定了基础。金缕梅,中国人也称之为忍冬花,它在早春迎雪绽放,样子似腊梅。金缕梅中含柔敏因子,可舒缓肌肤,有助代谢,调节水油平衡,还有抗菌、美白、抗衰老的保健效果。

  民国初年,旁氏白玉霜率先登陆中国上海市场,由位于法租界天主堂街的怡昌洋行总经销。最初,白玉霜的广告中规中矩,如在1916年5月27日的《新闻报》上,其广告标题称:“清芬洁白,最有价值,妆饰奇品,冬夏合用”,接下来是一大段自夸文字,相随的图片很小,仅见一霜瓶样。

  1918年11月11日的同一报纸上又见其广告,以“美颜粉之最特色驰名莫如旁氏白玉霜”为标榜。到了1920年4月19日的报纸广告已稍显设计形式美,广告中上仍画一霜瓶,左右文字云:“美丽容貌之简法;保卫皮肤第一功。”画面下方用推销词构成了一菱形框,文曰:“欲风流文雅香肌玉肤者,当朝夕梳洗,以指尖敷匀旁氏白玉霜,芬芳凉快,物质香润,颜色洁白,不含粉屑,油蜜真高尚品也”,菱形框中心横排两行字,注明经销商名称及“各洋杂货店、药房均有出售”字样。

  广告的竞争

  1917年前后,上海先施公司也推出了白玉霜等化妆品,竞争“市场蛋糕”。同行竞销让旁氏白玉霜广告加大了马力。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来,其广告手段与样式变得更生动多样,且紧紧抓住大众女子在日常生活中乐用的场景元素,显得接地气,与别家同品广告主打明星牌不同。月份牌画是民国时期广告的重头戏。旁氏白玉霜推出的1931年版月份牌,是上海名家谢之光的作品,为夏装半袖洋面料旗袍美人图。画中人身处高级别墅内的梳妆台前,侧身坐在沙发上,沙发上放着几样白玉霜。细看发现,当时的白玉霜除了常规的瓶装,也有了软管装。美人图左右为新年年历,下端是广告文字,文末特别提示顾客“赐顾时务请认明罐贴必印有一红V字母方是真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已出现冒牌货。

  旁氏白玉霜在1934年第99期上海《良友》画报上发出连环画式广告,画中表现一对夫妻坐车外出游玩,途中,丈夫关心地问太太:“今天风这样大,你的皮肤会受伤吗?”太太说:“不碍事,因为我抹了旁氏白玉霜,所以不怕风吹日晒。”归来后,太太面容安然无恙,丈夫因没用白玉霜而被吹伤了皮肤。于是,太太劝说以后二人一起用白玉霜。该广告右下角还附“样子券”,剪下填好地址寄回,即可获白玉霜试用装。

  女性顾客当然是化妆品消费主流,但白玉霜不忘拉入男性。在1936年、1937年的上海《申报》广告中,常见旁氏白玉霜的“玉容娇艳愿郎效之”等语句,以及夫妻恩爱家居生活图,这都是在暗示:和谐生活源自什么——白玉霜,同时潜移默化引导男性消费。

  明星效应与艺坛往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旁氏白玉霜为代表的大众护肤品畅销南北,其“衍生品”白玉霜香皂也紧随时风上市。民间艺坛另有故事,与评剧大师白玉霜有关。30年代,白玉霜在京津地区红得发紫,“评剧皇后”的美誉家喻户晓。1934年白玉霜在北平开明戏院演《拿苍蝇》,当时的市长也亲临观赏。不久,市长有意单约白玉霜一演,但她不肯。如此这般,白玉霜的演出落下“有伤风化”之嫌,不能再在北平演下去了。白玉霜迫不得已到了上海,她很快结识了一些富商,有人为她出谋划策,用“白玉霜”三字先推出香皂,意在通过炒作时髦商品,先期拉动明星效应。

  香皂很快面市,皂体长圆白润,外包装也很时髦,上面印着一个貌似白玉霜的美女图。商人脑子精明,将广告与香皂形影相随,戏迷们还没看戏就已晓得了白玉霜之名。白玉霜香皂从此一炮走红,成为供不应求的时尚俏货,白玉霜的演出也是场场爆满,她在十里洋场红透半边天。

  这段往事也出现在早年的传统相声《学评戏》中。相声中说到,评戏的前身叫“蹦蹦戏”,随着文艺进步发展,与过去有了很大改观,逗哏、捧哏道:

  甲:后来白玉霜一出来好啦。/乙:白玉霜那调子唱得好听。/甲:美!优雅。/乙:啊!/甲:白玉霜嘛!那谁都喜欢。/乙:啊!/甲:白玉霜。/乙:白玉霜。/甲:是吧!“白玉霜”据说比“力士香皂”还好。/乙:啊!胰子!/甲:香皂。/乙:什么香皂啊?/甲:香皂也有白玉霜。/乙:白玉霜是演员哪。/甲:名演员。/乙:哎!艺名叫白玉霜。/甲:白玉霜那调子就好了。/乙:是啊!

  1956年,经侯宝林加工整理,《学评戏》改名《三棒鼓》,同年下半年,中央广播说唱团侯宝林、郭启儒首演《三棒鼓》并录音广播,且成为保留节目。

  香飘百年的传奇

  一样商品俏销获利,同行跟风效仿,乃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民国时期自然也有他家生产白玉霜香皂,照样重广告、重推销。比如,日商吉田久号香皂厂的白玉霜香皂,巧借上海名画家杭穉英所绘的旗袍美女打高尔夫球图、泳装美女消闲图等,重新装饰了花式边框,在画面一角添上香皂与包装图,并印上“真正白玉霜香皂”等字样。此香皂曾由大连仁昌德洋行总经销。

  以1905年10月开办的天津造胰公司为先锋,老天津日化产品技术发达。早年,天津中昌香皂厂出品有龙门牌白玉霜香皂,其他一些厂商也有爱美牌、双凤牌、花牌、顺风牌白玉霜香皂推出。白玉霜香皂一直流行民间,民众爱用。直到改革开放前后,天津市回民化学厂、长治市回民化学厂皆产茉莉牌白玉霜香皂,二者从品名到包装几乎一模一样,外包装清新雅致,盒面上湖绿色与白色相间,衬托着一束雅致的茉莉花,也算趣事。

  (本版图片 乐山)

关键词: 旧广告中的白玉霜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