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正文

寒露节气 和菊花茶

2020-10-16 05:39:17来源:金融时报  

实磊 寒露节气是农历二十四节之十七,是秋季六节之五。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95度。寒露节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温差大,早、晚已有丝丝寒意。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从地域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仍然秋意浓浓,而北方则已进入初冬天气。由于全球气温变暖,河南中原白露节气看不见的露珠开始出现,在我国的北方已是千里霜铺,有时最低气温达10度以下。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在二十四节中最早出现“寒”字。如果说白露是炎热向凉爽过渡,而寒露则是由凉爽向寒冷过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寒露节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和颜色与雀鸟很相似,便以为是雀鸟入海变成的,其实是一大误解;第三候是说菊花普遍开放,一片金黄。 寒露时节虽已进入深秋,但仍然是农村忙碌的季节。田家无闲月,懒人致富难。寒露至霜降这半个月,正是晚秋作物成熟、越冬作物开始播种的忙碌季节,是秋收、秋种、秋管的重要时期。农谚说:“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小麦点在寒露口,点一碗,收三斗。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柿子红了皮,摘下去赶集……” 寒露时节,养生保健很重要。由于季节交替,稍不注意就会感冒上身,也容易肠胃不适。农谚说:“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首先从穿衣服上适应气候变化。枫叶红、菊花黄,早晚加衣裳。过去有“春暖暖、秋冻冻”一说,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要适可而止。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要注意食补。阴阳转换,顺应自然,适当增加营养,确保人体生理平衡。农村人不刻意养生,顺应时令,种啥吃啥,其实新鲜的四季食材正是最好的养生食品。白露节后,“红薯、山药、白扁豆,豆腐、白菜、牛羊肉;苹果、鸭梨、柿子枣,冬瓜、北瓜离不了;菊花、桂花、竹叶茶,莲子、山药、黄黄苗……”这些食物经常吃,胜过各式各样眼花缭乱的保健品。 寒露节民间也流传着一些神话和民俗故事。如:“寒露和荞麦”的爱情故事,我认为:故事美好,但有的可信,有的则不可信。在我老家南阳,曾流传着一个寒露节喝菊花茶长寿的古老故事,至今仍在延续。 早在两千多年前,汉代的应劭在《风俗通义》里说:河南南阳郦县(今内乡县)有个叫甘谷的村庄,谷中水甚甜美。山上长着很大的菊花。一股山泉从山上菊花中流过,花瓣落入水中,使水含有菊花的清香。村上三十多户人家都饮用此山泉水,一般都活至130岁左右,最低的也有七八十岁。汉武帝时,皇宫中每到寒露节后、重阳节时都要饮菊花酒,并常喝菊花茶,以此作为长寿养生的重要方法。此事《神农本草经》中也有记载:“南阳郦县有菊潭,饮菊水者寿。上寿者百二三十,中寿者百,七十者犹。”宋朝苏辙也有诗句:“南阳白菊有奇功,潭上居人皆老翁。” 南阳内乡,春秋时为郦邑,秦汉设郦县,隋朝时称菊潭县。为菊花发源地,素有菊乡之誉。 清代内乡著名县令高以永,曾作“廉政联”而闻名古今——“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还为菊花潭作过一首鲜为人知的诗:“菊花潭水菊花香,饮此能令人命长。今日经过须下拜,几年消受最难忘。” 如今的南阳内乡是南水北调水源涵养核心区,是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南北气候交融,环境独特,气候宜人,被联合国授予“绿色产业示范区”。“内乡菊花示范园田”生产的郦邑菊质优价廉,享誉海内外。人们还送它一个别名:“寿客”。此处所产的菊花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可赏、可食、可饮。泡酒、泡茶极好,香、甜、润,祛风、润喉、明目、养颜、养肝。长期饮用有益健康。 寒露节气,天高云淡,全国各地、各色品种菊花次第开放。这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天然礼物。登高赏黄华,天地纳于心;待到白露节,还来就菊花。

  实磊

  寒露节气是农历二十四节之十七,是秋季六节之五。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95度。寒露节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温差大,早、晚已有丝丝寒意。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从地域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仍然秋意浓浓,而北方则已进入初冬天气。由于全球气温变暖,河南中原白露节气看不见的露珠开始出现,在我国的北方已是千里霜铺,有时最低气温达10度以下。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在二十四节中最早出现“寒”字。如果说白露是炎热向凉爽过渡,而寒露则是由凉爽向寒冷过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寒露节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和颜色与雀鸟很相似,便以为是雀鸟入海变成的,其实是一大误解;第三候是说菊花普遍开放,一片金黄。

  寒露时节虽已进入深秋,但仍然是农村忙碌的季节。田家无闲月,懒人致富难。寒露至霜降这半个月,正是晚秋作物成熟、越冬作物开始播种的忙碌季节,是秋收、秋种、秋管的重要时期。农谚说:“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小麦点在寒露口,点一碗,收三斗。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柿子红了皮,摘下去赶集……”

  寒露时节,养生保健很重要。由于季节交替,稍不注意就会感冒上身,也容易肠胃不适。农谚说:“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首先从穿衣服上适应气候变化。枫叶红、菊花黄,早晚加衣裳。过去有“春暖暖、秋冻冻”一说,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要适可而止。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要注意食补。阴阳转换,顺应自然,适当增加营养,确保人体生理平衡。农村人不刻意养生,顺应时令,种啥吃啥,其实新鲜的四季食材正是最好的养生食品。白露节后,“红薯、山药、白扁豆,豆腐、白菜、牛羊肉;苹果、鸭梨、柿子枣,冬瓜、北瓜离不了;菊花、桂花、竹叶茶,莲子、山药、黄黄苗……”这些食物经常吃,胜过各式各样眼花缭乱的保健品。

  寒露节民间也流传着一些神话和民俗故事。如:“寒露和荞麦”的爱情故事,我认为:故事美好,但有的可信,有的则不可信。在我老家南阳,曾流传着一个寒露节喝菊花茶长寿的古老故事,至今仍在延续。

  早在两千多年前,汉代的应劭在《风俗通义》里说:河南南阳郦县(今内乡县)有个叫甘谷的村庄,谷中水甚甜美。山上长着很大的菊花。一股山泉从山上菊花中流过,花瓣落入水中,使水含有菊花的清香。村上三十多户人家都饮用此山泉水,一般都活至130岁左右,最低的也有七八十岁。汉武帝时,皇宫中每到寒露节后、重阳节时都要饮菊花酒,并常喝菊花茶,以此作为长寿养生的重要方法。此事《神农本草经》中也有记载:“南阳郦县有菊潭,饮菊水者寿。上寿者百二三十,中寿者百,七十者犹。”宋朝苏辙也有诗句:“南阳白菊有奇功,潭上居人皆老翁。”

  南阳内乡,春秋时为郦邑,秦汉设郦县,隋朝时称菊潭县。为菊花发源地,素有菊乡之誉。

  清代内乡著名县令高以永,曾作“廉政联”而闻名古今——“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还为菊花潭作过一首鲜为人知的诗:“菊花潭水菊花香,饮此能令人命长。今日经过须下拜,几年消受最难忘。”

  如今的南阳内乡是南水北调水源涵养核心区,是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南北气候交融,环境独特,气候宜人,被联合国授予“绿色产业示范区”。“内乡菊花示范园田”生产的郦邑菊质优价廉,享誉海内外。人们还送它一个别名:“寿客”。此处所产的菊花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可赏、可食、可饮。泡酒、泡茶极好,香、甜、润,祛风、润喉、明目、养颜、养肝。长期饮用有益健康。

  寒露节气,天高云淡,全国各地、各色品种菊花次第开放。这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天然礼物。登高赏黄华,天地纳于心;待到白露节,还来就菊花。

关键词: 寒露节气 和菊花茶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