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正文

三国金融暗战六十年

2020-12-25 06:01:14来源:金融时报  

陈岚 三国的形成与结束,决定于两场战争:赤壁大战和金融暗战。赤壁大战前后准备经过百日左右,激战不超过十天。金融暗战却贯穿三国时期始终,长达六十年。可见,最终成败决定于经济,最主要因素恐怕是金融,其中以信用最为重要。 三国时期,整体经济是后退的,水平比西汉、东汉时低。总体来说,魏、蜀、吴三方各自为政,它们建立了自己的货币制度,在沿用两汉五铢旧钱基础上,都铸造了新货币。然而,由于董卓之乱、连年战火和军阀割据,两汉多年积累的铸钱技术缺失殆尽,洛阳、长安两大造币中心先后毁于兵灾战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由于长期分裂,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生产萎缩,老百姓的购买力大为降低,被迫从货币交换倒退到实物经济生活,以谷帛交换手段,实行以物易物。金属铸币流通范围大大缩小,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分离,币值波动十分剧烈。金银淡出流通领域,仅成为收藏和奖赏的手段。 北方九州五铢稳定 北方九州,在曹操十九年东讨西征和北伐下,经济相对稳定,董卓之乱后的局面有所好转。曹操拥立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自任丞相,率领大军南下,进攻荆州刘表和东吴孙权。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筹备军饷和粮草,曹军深感实物经济不便,于是恢复了货币的使用。曹操先是另铸新钱,但因洛阳、长安铸钱中心遭毁,铸钱技术倒退,铸钱并未成功,所铸新钱并不优于董卓“恶钱”,只好存入库中,没有使用。周瑜的一把火烧退了八十万大军,曹操用完刘表之子刘琮的库存物资,就匆忙撤退回邺城了。 曹操统一北方,懂得“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大力提倡积谷和屯田,老百姓还是过着实物经济生活,交往中多以谷帛为主要手段,必要时才使用五铢钱。直至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天灾谷缺,而钱币又不够用,曹魏下令停用五铢钱,完全实行实物经济。但是,由于民间作伪现象泛滥,许多人把谷浸湿、将绢织薄,造成了谷帛贬值,通货膨胀。于是,六年后的明帝太和七年(公元227年),曹魏又铸造汉之五铢钱。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曹魏后代中,以曹叡最为奢侈,急需用钱,好过奢侈生活。 由于曹魏修水利、大力屯田,谷帛积累雄厚,加上赤壁大战败北后,北方不再轻举妄动,军用开支减少,以实物谷帛交换为主,钱币仅用于赏赐和帝王挥霍。所以,在东汉钱币制度没有动摇的保证下,自魏明帝改定五铢钱后,直到晋代还通用无阻,经济相对稳定,这也许就是晋代司马氏篡夺曹魏后,能消灭蜀汉和东吴的重要原因之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司马氏充分享用了曹操的基业。赤壁大战遏制了曹操南下,但经济基础仍是曹魏奠定的。 蜀汉失信孤掌难鸣 赤壁大捷之后,刘备借得荆州,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叔,似乎汉朝天下将由他来继承。他迫使刘璋投降,取得成都时,社会上还通用汉五铢钱,经济稳定,民强国富,俨然“天府之国”。他以益州、荆州起家,原先并无经济基础,仅借赤壁一战发迹。 这时候的刘备,像个“暴发户”,不顾后果、抛弃信用。他在攻打成都时,连军饷都发不出,只有破釜沉舟,向士兵约定:只要破城,打开府库,内中钱财任你们掠抢。在强烈的物质刺激下,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终于破城而入。跃上城楼的士兵,纷纷丢下武器向府库狂奔,去抢掠钱财宝物。刘备形象被践踏在地,政治野心暴露无遗。湘人刘巴向刘备建议,赶快铸钱直百五铢。但是因为缺,直百五铢仅为蜀五铢的三十分之一。刘备不讲信用,他以同样多的铜去套取民间三、四十倍的物质和劳务,作价竟达百倍之多,连老百姓蚊帐的帐钩也被搜刮一尽,拿去铸钱币。这就是史书上说的“数月之间,府库充实”,实际就是刘巴出的点子,刘备同意大搞“通货膨胀”。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攻取犍为,又开炉铸钱。犍为是四川较早开发的一个商业城市,也是矿业中心。早在汉武帝时就已置郡,张骞曾计划从这里出发去探寻印度。犍为自古以产银著称,犍为铸的直百五铢,是三国以前的蜀五铢,早就上市运用。刘备靠“皇叔”称呼起家,特别强调正统观念,取得犍为以后,掌握了政治资本与资源优势,当然不会放过这个铸钱机会。他在铸币上不断减重。 刘备取得益州以后,频繁用兵。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打败曹操,夺取汉中;也就在这个时期,关公父子走麦城,失去荆州,为孙权所得。曹魏章武二年(公元222年),蜀汉与东吴大战于夷陵。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军用开支巨大,物质消耗殆尽,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孔明渡泸南征,七擒七纵孟获。刘备连年征战,孤掌难鸣,使得成都益州疲惫不堪。四川又不产铜,只有减轻减薄直百五铢钱币,从8厘米减至6厘米,再减至5厘米。一减再减,还是入不敷出,通货膨胀,波动到曹魏和东吴,必然引起钱币的激烈暗战。 刘备死后,后主刘禅更是奢费,建兴十三年(公元235年)时,刘禅又实行了一次币制改革,竟将直百五铢铸至两厘米以下,正如曹奂所说:“虚用其众,刻剥众羌,劳役无已,民不堪命。”这导致蜀汉经济基础几近崩溃。蜀汉失信,通货膨胀愈演愈烈。到蜀汉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姜维屡次出蜀打仗,军事开支急剧增加,直百五铢又开始减重,从2厘米减到1.4厘米再减到1厘米,再至0.56厘米,最后减至0.4厘米。若从蜀五铢算起,已减轻至原来的五百分之一。一个大铜钱变成了一个鹅眼大。这样惊人的通货膨胀,下滑到刘禅投降、西晋消灭蜀汉时才结束。蜀汉先行灭亡的真正原因,就是其通货膨胀、信用丧失导致的金融崩溃。 东吴偏安随波逐流 东吴孙权的经济基础较为稳定,这也是东吴孙权集团比蜀汉刘备集团多延续了二十余年的原因。早在赤壁大战之前,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打败袁绍之后,欲统一北方时,曾要求孙权送子到许昌为质。在吴国太、孙权面前,周瑜说:吴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何质之有?断然拒绝曹操,对方也无可奈何。 之后,孙权令吕蒙收回荆州,陆逊火烧连营,孙刘联盟破裂。至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渡泸南征。后方安定后,孙刘联盟恢复。由于东吴蜀汉相通,特别是刘禅施行币制改革之后,蜀汉通货膨胀波及东吴。为了应对钱币暗战,孙吴于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造大泉五百,过了二年又铸大泉当千。这两种钱币大大地减重,导致物价上涨三倍。 后来,孙吴对曹魏采取攻势,嘉禾初年,孙权亲率十万人马围攻合肥达四月之久。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两种大钱连续减重,大泉五百减成8厘米,大泉当千减至12厘米。即便如此,通货膨胀仍刹不住车。为了防止吴钱大量流入蜀汉,孙吴又铸造12厘米重的大泉二千,最后至赤乌八、九年(公元245年-246年),铸造大泉五千。所有这些货币暗战,极大破坏了东吴境内老百姓的经济生活,以至于像吕岱那样征战万里的大将,其亲属在家都要挨饿,普通人的生活就可想而知了。再加上孙权继承人孙皓等穷奢享乐,营建新宫,物价飞涨,人心惶惶,以至于政府不得不下令收回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到晋灭东吴,三国结束,大泉五百和大泉当千还在与旧钱并用,一直到东晋仍在继续。三国时期钱币暗战汹涌激烈、持久不断,丝毫不亚于赤壁大战和夷陵大战那样的军事战争。

  陈岚

  三国的形成与结束,决定于两场战争:赤壁大战和金融暗战。赤壁大战前后准备经过百日左右,激战不超过十天。金融暗战却贯穿三国时期始终,长达六十年。可见,最终成败决定于经济,最主要因素恐怕是金融,其中以信用最为重要。

  三国时期,整体经济是后退的,水平比西汉、东汉时低。总体来说,魏、蜀、吴三方各自为政,它们建立了自己的货币制度,在沿用两汉五铢旧钱基础上,都铸造了新货币。然而,由于董卓之乱、连年战火和军阀割据,两汉多年积累的铸钱技术缺失殆尽,洛阳、长安两大造币中心先后毁于兵灾战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由于长期分裂,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生产萎缩,老百姓的购买力大为降低,被迫从货币交换倒退到实物经济生活,以谷帛交换手段,实行以物易物。金属铸币流通范围大大缩小,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分离,币值波动十分剧烈。金银淡出流通领域,仅成为收藏和奖赏的手段。

  北方九州五铢稳定

  北方九州,在曹操十九年东讨西征和北伐下,经济相对稳定,董卓之乱后的局面有所好转。曹操拥立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自任丞相,率领大军南下,进攻荆州刘表和东吴孙权。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筹备军饷和粮草,曹军深感实物经济不便,于是恢复了货币的使用。曹操先是另铸新钱,但因洛阳、长安铸钱中心遭毁,铸钱技术倒退,铸钱并未成功,所铸新钱并不优于董卓“恶钱”,只好存入库中,没有使用。周瑜的一把火烧退了八十万大军,曹操用完刘表之子刘琮的库存物资,就匆忙撤退回邺城了。

  曹操统一北方,懂得“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大力提倡积谷和屯田,老百姓还是过着实物经济生活,交往中多以谷帛为主要手段,必要时才使用五铢钱。直至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天灾谷缺,而钱币又不够用,曹魏下令停用五铢钱,完全实行实物经济。但是,由于民间作伪现象泛滥,许多人把谷浸湿、将绢织薄,造成了谷帛贬值,通货膨胀。于是,六年后的明帝太和七年(公元227年),曹魏又铸造汉之五铢钱。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曹魏后代中,以曹叡最为奢侈,急需用钱,好过奢侈生活。

  由于曹魏修水利、大力屯田,谷帛积累雄厚,加上赤壁大战败北后,北方不再轻举妄动,军用开支减少,以实物谷帛交换为主,钱币仅用于赏赐和帝王挥霍。所以,在东汉钱币制度没有动摇的保证下,自魏明帝改定五铢钱后,直到晋代还通用无阻,经济相对稳定,这也许就是晋代司马氏篡夺曹魏后,能消灭蜀汉和东吴的重要原因之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司马氏充分享用了曹操的基业。赤壁大战遏制了曹操南下,但经济基础仍是曹魏奠定的。

  蜀汉失信孤掌难鸣

  赤壁大捷之后,刘备借得荆州,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叔,似乎汉朝天下将由他来继承。他迫使刘璋投降,取得成都时,社会上还通用汉五铢钱,经济稳定,民强国富,俨然“天府之国”。他以益州、荆州起家,原先并无经济基础,仅借赤壁一战发迹。

  这时候的刘备,像个“暴发户”,不顾后果、抛弃信用。他在攻打成都时,连军饷都发不出,只有破釜沉舟,向士兵约定:只要破城,打开府库,内中钱财任你们掠抢。在强烈的物质刺激下,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终于破城而入。跃上城楼的士兵,纷纷丢下武器向府库狂奔,去抢掠钱财宝物。刘备形象被践踏在地,政治野心暴露无遗。湘人刘巴向刘备建议,赶快铸钱直百五铢。但是因为缺铜,直百五铢仅为蜀五铢的三十分之一。刘备不讲信用,他以同样多的铜去套取民间三、四十倍的物质和劳务,作价竟达百倍之多,连老百姓蚊帐的帐钩也被搜刮一尽,拿去铸钱币。这就是史书上说的“数月之间,府库充实”,实际就是刘巴出的点子,刘备同意大搞“通货膨胀”。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攻取犍为,又开炉铸钱。犍为是四川较早开发的一个商业城市,也是矿业中心。早在汉武帝时就已置郡,张骞曾计划从这里出发去探寻印度。犍为自古以产银著称,犍为铸的直百五铢,是三国以前的蜀五铢,早就上市运用。刘备靠“皇叔”称呼起家,特别强调正统观念,取得犍为以后,掌握了政治资本与资源优势,当然不会放过这个铸钱机会。他在铸币上不断减重。

  刘备取得益州以后,频繁用兵。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打败曹操,夺取汉中;也就在这个时期,关公父子走麦城,失去荆州,为孙权所得。曹魏章武二年(公元222年),蜀汉与东吴大战于夷陵。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军用开支巨大,物质消耗殆尽,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孔明渡泸南征,七擒七纵孟获。刘备连年征战,孤掌难鸣,使得成都益州疲惫不堪。四川又不产铜,只有减轻减薄直百五铢钱币,从8厘米减至6厘米,再减至5厘米。一减再减,还是入不敷出,通货膨胀,波动到曹魏和东吴,必然引起钱币的激烈暗战。

  刘备死后,后主刘禅更是奢费,建兴十三年(公元235年)时,刘禅又实行了一次币制改革,竟将直百五铢铸至两厘米以下,正如曹奂所说:“虚用其众,刻剥众羌,劳役无已,民不堪命。”这导致蜀汉经济基础几近崩溃。蜀汉失信,通货膨胀愈演愈烈。到蜀汉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姜维屡次出蜀打仗,军事开支急剧增加,直百五铢又开始减重,从2厘米减到1.4厘米再减到1厘米,再至0.56厘米,最后减至0.4厘米。若从蜀五铢算起,已减轻至原来的五百分之一。一个大铜钱变成了一个鹅眼大。这样惊人的通货膨胀,下滑到刘禅投降、西晋消灭蜀汉时才结束。蜀汉先行灭亡的真正原因,就是其通货膨胀、信用丧失导致的金融崩溃。

  东吴偏安随波逐流

  东吴孙权的经济基础较为稳定,这也是东吴孙权集团比蜀汉刘备集团多延续了二十余年的原因。早在赤壁大战之前,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打败袁绍之后,欲统一北方时,曾要求孙权送子到许昌为质。在吴国太、孙权面前,周瑜说:吴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何质之有?断然拒绝曹操,对方也无可奈何。

  之后,孙权令吕蒙收回荆州,陆逊火烧连营,孙刘联盟破裂。至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渡泸南征。后方安定后,孙刘联盟恢复。由于东吴蜀汉相通,特别是刘禅施行币制改革之后,蜀汉通货膨胀波及东吴。为了应对钱币暗战,孙吴于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造大泉五百,过了二年又铸大泉当千。这两种钱币大大地减重,导致物价上涨三倍。

  后来,孙吴对曹魏采取攻势,嘉禾初年,孙权亲率十万人马围攻合肥达四月之久。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两种大钱连续减重,大泉五百减成8厘米,大泉当千减至12厘米。即便如此,通货膨胀仍刹不住车。为了防止吴钱大量流入蜀汉,孙吴又铸造12厘米重的大泉二千,最后至赤乌八、九年(公元245年-246年),铸造大泉五千。所有这些货币暗战,极大破坏了东吴境内老百姓的经济生活,以至于像吕岱那样征战万里的大将,其亲属在家都要挨饿,普通人的生活就可想而知了。再加上孙权继承人孙皓等穷奢享乐,营建新宫,物价飞涨,人心惶惶,以至于政府不得不下令收回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到晋灭东吴,三国结束,大泉五百和大泉当千还在与旧钱并用,一直到东晋仍在继续。三国时期钱币暗战汹涌激烈、持久不断,丝毫不亚于赤壁大战和夷陵大战那样的军事战争。

关键词: 三国金融暗战六十年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