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正文

绥芬河自贸片区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上)

2021-01-11 02:19:56来源:国际商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为认真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黑龙江省绥芬河自贸片区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打造一个窗口、建设四个区”的发展定位,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凝聚创新共识 高度重视明确方向精心谋划组织实施 自挂牌以来,绥芬河自贸片区努力探索实践,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制度创新初见成效。通过大讨论、大拉练、大比武,树立了发展理念,即“创新驱动发展,自贸引领未来”;确立了产业定位,即着力发展木材、粮食、清洁能源等进口加工业电子商务、商贸金融、现代物流等服务业;明确了发展方向,即努力建设商品进出口储运加工集散中心、面向国际陆海通道的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中俄战略合作及东北亚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牡丹江市委、市政府调动全市资源推进和支持片区建设,构建起市、县联动运行机制,实现行政区、自贸片区、国家级园区管理体制深度整合,保证了自贸试验区工作顺利运行。目前,绥芬河片区仅占全市面积的4.34%,却集聚了71%的企业,贡献了70%的税收和65%的贸易额,形成了全面发力和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突破创新政策 对标对表先行先试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按照“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使命要求,绥芬河自贸片区积极发挥改革“试验田”和开放“主阵地”重要作用,努力探索“自贸+”创新模式,在落实改革试点任务和复制推广试点经验的同时,探索形成了40项制度创新案例,其中4项参评全国最佳案例、3项入选首批全省十佳创新实践案例。绥芬河自贸片区推进“自贸区+陆海联运”,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中俄“监管互认”“过境货物不开箱、不查验”等通关便利化改革措施,不仅承运了中欧班列和哈绥俄亚班列,而且通过依托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实现了“借船出海”,与全国17个沿海港口合作建立了“东出西联、南上北下”的口岸集疏运体系,在全国实现了首次内贸货物跨境运输,探索形成了符合国际贸易、内贸货物跨境运输需要的多式联运模式。这些创新举措,在确保疫情期间口岸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口岸过货量已突破千万吨,约占全省85%。绥芬河自贸片区推进“自贸区+境外园区”,将自由贸易的“单边试验”推向走进俄罗斯的“嵌入发展”,围绕片区企业在俄罗斯建设的农业、木业、矿业、渔业等7个境外园区和70个境外投资项目,形成了千万吨级中俄跨境产业合作供应链,木业、粮食、水产等商品回运加工形成常态化运行。 搭建创新平台 厚植优势整合力量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绥芬河自贸片区坚持把自贸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围绕自贸片区产业发展定位,按照牡丹江“大上项目、大力招商、大抓投资”的总体要求,树立产业支撑、项目带动的鲜明导向,着力构建“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格局。自2020年8月1日,绥芬河相继组织开展了“百日会战”和“再战一百天”等招商活动,累计新增市场主体3259户,同比增长314.1%,平均每天注册26.6户,是2019年同期的3.8倍,先后与盐田港、比亚迪、北大荒等29家央企、国企和行业领军企业进行了签约,总投资额58.09亿元。打造产业链贸易加工平台,结合木业、粮食、中药材等自俄罗斯进口重要商品落地加工,不断丰富与完善其产业链,启动了总投资102.6亿元、占地480万平方米中俄进出口加工产业园,主要包括互贸进口加工产业园、中药材进口加工产业园、实木家具加工产业园,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可达86亿元、税收4亿元、提供就业岗位约6000个。 激发创新活力兼容并包广采博收树立特色自贸品牌 通过“内引外联”,积极树立边境百年口岸城市“自贸品牌”,努力提升自贸创新“朋友圈”和影响力。加强外事交流,与俄波格拉尼奇内区行政长官举行视频会谈,巩固良好合作基础,推动双方在疫情防控、跨境设施改造、优化通关环境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与俄罗斯边境建设署符拉迪沃斯托克分局局长赫鲁晓夫建立了口岸跨境运输常态化疫情防控互通机制。深化口岸合作,举办了第十三届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市长“云上论坛”,珲春、满洲里、凭祥、东兴等边境城市分别通过“云端”参会,相互交流了统筹口岸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推进片区联动,举办了“创新驱动发展,自贸引领未来”研讨会,邀请了广东、河南等自贸片区,中山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毕马威等智库和学府总计200余人走进绥芬河片区,共话自贸未来发展。先后与广州南沙片区、河南郑州片区签署对口合作协议,加入深圳前海片区发起成立的全国自贸创新联盟,与黑河、德宏、红河、崇左四个沿边片区签订协同发展协议。 营造创新环境 再造流程提高效能全面提升城市温度 绥芬河自贸片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城市品质提升,努力让企业感受“自贸便利”和“城市温度”。擦亮城市名片,突出百年口岸深厚底蕴,传承红色历史文化基因,新建爱情谷主题公园,擦亮了“百年口岸”“红色通道”“浪漫边城”三张城市名片,展示城市风采,塑造片区形象。优化政策供给,出台了《促进经济发展扶持办法》《支持企业21条措施》《优化营商环境78条》等政策,初步形成以省级政策为总领、市级权限为主干、片区专项政策为支撑的“1+1+N”政策体系,为片区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简化办事程序,实行多规合一、多评合一、多图合一、联审联验模式,开通商事登记“跨城通办”,绥芬河与东宁实现了企业工商注册异地互办,最大限度让企业和投资者办事“不出区、不出市”。推行“承诺即开工”,设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自贸区片区分中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中俄商事调解中心,为入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推行集中审批,成立片区行政审批局,实施以“一口受理、一网服务、一枚印章管审批”为核心的行政许可权改革,发布717项“办事不求人”清单、908项“最多跑一次”清单,企业设立过程中“照、章、银、税、金、保”6个必办事项一天办结。 (张云中)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为认真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黑龙江省绥芬河自贸片区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打造一个窗口、建设四个区”的发展定位,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凝聚创新共识

  高度重视明确方向精心谋划组织实施

  自挂牌以来,绥芬河自贸片区努力探索实践,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制度创新初见成效。通过大讨论、大拉练、大比武,树立了发展理念,即“创新驱动发展,自贸引领未来”;确立了产业定位,即着力发展木材、粮食、清洁能源等进口加工业和电子商务、商贸金融、现代物流等服务业;明确了发展方向,即努力建设商品进出口储运加工集散中心、面向国际陆海通道的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中俄战略合作及东北亚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牡丹江市委、市政府调动全市资源推进和支持片区建设,构建起市、县联动运行机制,实现行政区、自贸片区、国家级园区管理体制深度整合,保证了自贸试验区工作顺利运行。目前,绥芬河片区仅占全市面积的4.34%,却集聚了71%的企业,贡献了70%的税收和65%的贸易额,形成了全面发力和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突破创新政策

  对标对表先行先试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按照“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使命要求,绥芬河自贸片区积极发挥改革“试验田”和开放“主阵地”重要作用,努力探索“自贸+”创新模式,在落实改革试点任务和复制推广试点经验的同时,探索形成了40项制度创新案例,其中4项参评全国最佳案例、3项入选首批全省十佳创新实践案例。绥芬河自贸片区推进“自贸区+陆海联运”,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中俄“监管互认”“过境货物不开箱、不查验”等通关便利化改革措施,不仅承运了中欧班列和哈绥俄亚班列,而且通过依托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实现了“借船出海”,与全国17个沿海港口合作建立了“东出西联、南上北下”的口岸集疏运体系,在全国实现了首次内贸货物跨境运输,探索形成了符合国际贸易、内贸货物跨境运输需要的多式联运模式。这些创新举措,在确保疫情期间口岸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口岸过货量已突破千万吨,约占全省85%。绥芬河自贸片区推进“自贸区+境外园区”,将自由贸易的“单边试验”推向走进俄罗斯的“嵌入发展”,围绕片区企业在俄罗斯建设的农业、木业、矿业、渔业等7个境外园区和70个境外投资项目,形成了千万吨级中俄跨境产业合作供应链,木业、粮食、水产等商品回运加工形成常态化运行。

  搭建创新平台

  厚植优势整合力量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绥芬河自贸片区坚持把自贸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围绕自贸片区产业发展定位,按照牡丹江“大上项目、大力招商、大抓投资”的总体要求,树立产业支撑、项目带动的鲜明导向,着力构建“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格局。自2020年8月1日,绥芬河相继组织开展了“百日会战”和“再战一百天”等招商活动,累计新增市场主体3259户,同比增长314.1%,平均每天注册26.6户,是2019年同期的3.8倍,先后与盐田港、比亚迪、北大荒等29家央企、国企和行业领军企业进行了签约,总投资额58.09亿元。打造产业链贸易加工平台,结合木业、粮食、中药材等自俄罗斯进口重要商品落地加工,不断丰富与完善其产业链,启动了总投资102.6亿元、占地480万平方米中俄进出口加工产业园,主要包括互贸进口加工产业园、中药材进口加工产业园、实木家具加工产业园,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可达86亿元、税收4亿元、提供就业岗位约6000个。

  激发创新活力

  兼容并包广采博收树立特色自贸品牌

  通过“内引外联”,积极树立边境百年口岸城市“自贸品牌”,努力提升自贸创新“朋友圈”和影响力。加强外事交流,与俄波格拉尼奇内区行政长官举行视频会谈,巩固良好合作基础,推动双方在疫情防控、跨境设施改造、优化通关环境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与俄罗斯边境建设署符拉迪沃斯托克分局局长赫鲁晓夫建立了口岸跨境运输常态化疫情防控互通机制。深化口岸合作,举办了第十三届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市长“云上论坛”,珲春、满洲里、凭祥、东兴等边境城市分别通过“云端”参会,相互交流了统筹口岸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推进片区联动,举办了“创新驱动发展,自贸引领未来”研讨会,邀请了广东、河南等自贸片区,中山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毕马威等智库和学府总计200余人走进绥芬河片区,共话自贸未来发展。先后与广州南沙片区、河南郑州片区签署对口合作协议,加入深圳前海片区发起成立的全国自贸创新联盟,与黑河、德宏、红河、崇左四个沿边片区签订协同发展协议。

  营造创新环境

  再造流程提高效能全面提升城市温度

  绥芬河自贸片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城市品质提升,努力让企业感受“自贸便利”和“城市温度”。擦亮城市名片,突出百年口岸深厚底蕴,传承红色历史文化基因,新建爱情谷主题公园,擦亮了“百年口岸”“红色通道”“浪漫边城”三张城市名片,展示城市风采,塑造片区形象。优化政策供给,出台了《促进经济发展扶持办法》《支持企业21条措施》《优化营商环境78条》等政策,初步形成以省级政策为总领、市级权限为主干、片区专项政策为支撑的“1+1+N”政策体系,为片区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简化办事程序,实行多规合一、多评合一、多图合一、联审联验模式,开通商事登记“跨城通办”,绥芬河与东宁实现了企业工商注册异地互办,最大限度让企业和投资者办事“不出区、不出市”。推行“承诺即开工”,设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自贸区片区分中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中俄商事调解中心,为入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推行集中审批,成立片区行政审批局,实施以“一口受理、一网服务、一枚印章管审批”为核心的行政许可权改革,发布717项“办事不求人”清单、908项“最多跑一次”清单,企业设立过程中“照、章、银、税、金、保”6个必办事项一天办结。

  (张云中)

关键词: 绥芬河自贸片区积极融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