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控 > 正文

丹桂飘香的时节

2020-09-25 06:01:24来源:金融时报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雨过西风作晚凉,连云老翠入新黄。清风一日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香。”这分明是杨万里的《丛桂》和邓肃的《木犀》之诗,在古人的桂花诗篇里,我独独喜欢宋人的吟哦,无论是朱淑真的“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还是吕声之的“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夸橘绿与橙黄”,均百读不厌。 白露之后,桂树的枝枝叶叶间,挤爆了浓密的花蕾,她们一簇簇一团团地挂满枝头,待到盛开之时,沉甸甸的桂花将横斜的树枝压弯了纤腰,而那些被花仙子压断的老枝,则让人心涌难舍的悲戚。 满庭的桂树开遍了金灿灿的花朵,宛若天边的一朵朵金黄的绯云,又像娇羞温婉的姑娘。桂花的芬芳越过围墙,漫向白楼,飘香在弯弯曲曲的稻香巷深处。尤其是在炊烟袅袅的黄昏,金黄的桂花和楚山之巅双洲之上游荡而来的暮霭糅合在一起,那一刻的文昌园便更显风致了。 在一阵又一阵的馨香里,那随风如雨沙沙飘落的桂花,仿佛情人细腻柔软的蜜语,金黄了一地的清新,捡拾起一缕缕馥郁的气息,—丝丝灵动的意韵——用她们酿造香甜的桂花米酒,酝酿沧桑岁月的滋味。 桂花用于饮食中最早最多的还是桂花酒。按照汉代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说,“桂酒,切桂于酒中也。”晋代葛洪在《神仙传》中也说“陆通尝饵黄桂之酒”,“吴刚捧出桂花酒”,连神仙都喜畅饮,可见桂花酒能让人长寿的神奇功效不容忽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的副题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兼怀子由”,丙辰(1076年)中秋之夜,时年41岁的苏轼在密州任上,因政治环境的险恶,兄弟七年之久的离别,举杯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子瞻没有陷在消极悲欢的情绪之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仕途的坎坷与个性的旷达,使东坡面对美丽神秘之月,产生了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但坡仙始终直面人生,在现实生活的境况中悟出人间胜过天宫的理念,借自然界的现象宽解离愁别恨、挫折失落,抒写了从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心路历程,并寄托了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全词意境清冷深远,词笔真挚婉曲,表现出东坡不为失意和别离所苦的豁达态度与积极人生,于全词的缠绵悱恻中一展豪放之情,还将月饼作为节物的中秋节带入了一个非常丰富而宽阔的人生哲学的高度。 圆圆的月饼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美食,常被千家万户作为托物言志、宽放情怀之物,皓月临空,设坛祝祭,父老乡亲在月光下笑逐颜开,享受着子孙满堂,合家团聚的幸福和安逸;青年男女在月色中漫步缠绵,感受着生活的美好和爱情的甜蜜;童稚少儿在月影里追赶嬉戏,放纵着自由和欢笑……游子品味月饼、怀旧思乡或者举家在皎洁的明月下团圆,既是一种儒家的风范,更是中华民族的古老风俗。 早在仰韶文化时代,古人就有拜日祭月的惯例。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便是皇家的礼制。除了春祈秋报的遗俗,古人认为,“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在时间上分属日夜,在季节里分属春秋,在五行中分属水火,在方位间分属东西。《礼记·祭义》所谓“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 阴阳结合天下才能和谐、太平。崇拜太阳的节日称为中和节,也就是农谚中“二月二,龙抬头”,那天要吃太阳糕,唐德宗年间便作为一年中的盛大节日,如今已被很多年轻人选定为新婚吉日。在《周礼》等古籍中已有“中秋”的记载,祭月到了周代便诞生了规模较大的典礼;从前,妇女们在月圆之日点燃香蜡,进贡月饼,拜月许愿,盼月常圆,祈人团圆。《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曰团圆节也。”据史料记载,中秋成为节日,当不晚于北宋。宋人的《东京梦华录》载:“中秋节前……民家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但月饼究竟始于何时?唐代,长安已经开始大量制作月饼。“月饼”两字首次出现是在南宋周密所著《武林旧事》一书中,宋代,民间将月饼用作中秋佳节相互馈赠的礼物和食物已十分流行,明代沈榜《范署杂记》中亦有“八月馈月饼”之句。苏轼曾赋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东坡大概是历史记载最早描写月饼的诗人。 月饼大概分苏式月饼和广式月饼两种。目前在饼馅上好像没有很大的区别,但在饼皮的做工上略有差异,即苏式月饼做饼皮时用生面粉拌生猪油,经过千百次的搓揉后,香而不腻,脆而不散,松而不滞;而广式月饼则用素油揉皮,注重内馅和饼的花形。清代月饼的制作已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有一年乾隆皇帝巡游杭州品尝月饼时,面对西湖皓月慨叹:“好景,好月,好饼,中秋良宵也。” 月饼发展到现在,形式多样,名称迭出。其品种的招牌因图案或配料繁多而富诗意,如“嫦娥奔月”“西施醉月”“七星伴月”“三潭印月”“银河夜月”等等。其中既体现了制作原料、技术的更新,也呈现了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多元。 月饼的制作和发展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在一片情人节的玫瑰红和圣诞节狂欢的浪潮里,具有几千年历史风采的月饼有着巨大的商机和激烈的市场,应该值得人们自豪;当家人团圆、欢度中秋时,应该感到手中的月饼沉重的历史分量和厚重的文化内涵。因为月饼与月亮在华夏儿女的心中是永恒的。 丹桂飘香的时节,中秋节作为我国民间传统的三大节日之一,己深植于炎黄子孙的心田。以月之团圆兆人之团圆,以月饼之团圆兆人之常生。中华儿女用月饼寄托思念生养的故乡、怀念至爱的亲朋,表达了骨肉同胞团圆的企盼,凝聚了天下百姓团圆的美好心愿。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雨过西风作晚凉,连云老翠入新黄。清风一日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香。”这分明是杨万里的《丛桂》和邓肃的《木犀》之诗,在古人的桂花诗篇里,我独独喜欢宋人的吟哦,无论是朱淑真的“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还是吕声之的“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夸橘绿与橙黄”,均百读不厌。

  白露之后,桂树的枝枝叶叶间,挤爆了浓密的花蕾,她们一簇簇一团团地挂满枝头,待到盛开之时,沉甸甸的桂花将横斜的树枝压弯了纤腰,而那些被花仙子压断的老枝,则让人心涌难舍的悲戚。

  满庭的桂树开遍了金灿灿的花朵,宛若天边的一朵朵金黄的绯云,又像娇羞温婉的姑娘。桂花的芬芳越过围墙,漫向白楼,飘香在弯弯曲曲的稻香巷深处。尤其是在炊烟袅袅的黄昏,金黄的桂花和楚山之巅双洲之上游荡而来的暮霭糅合在一起,那一刻的文昌园便更显风致了。

  在一阵又一阵的馨香里,那随风如雨沙沙飘落的桂花,仿佛情人细腻柔软的蜜语,金黄了一地的清新,捡拾起一缕缕馥郁的气息,—丝丝灵动的意韵——用她们酿造香甜的桂花米酒,酝酿沧桑岁月的滋味。

  桂花用于饮食中最早最多的还是桂花酒。按照汉代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说,“桂酒,切桂于酒中也。”晋代葛洪在《神仙传》中也说“陆通尝饵黄桂之酒”,“吴刚捧出桂花酒”,连神仙都喜畅饮,可见桂花酒能让人长寿的神奇功效不容忽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的副题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兼怀子由”,丙辰(1076年)中秋之夜,时年41岁的苏轼在密州任上,因政治环境的险恶,兄弟七年之久的离别,举杯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子瞻没有陷在消极悲欢的情绪之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仕途的坎坷与个性的旷达,使东坡面对美丽神秘之月,产生了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但坡仙始终直面人生,在现实生活的境况中悟出人间胜过天宫的理念,借自然界的现象宽解离愁别恨、挫折失落,抒写了从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心路历程,并寄托了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全词意境清冷深远,词笔真挚婉曲,表现出东坡不为失意和别离所苦的豁达态度与积极人生,于全词的缠绵悱恻中一展豪放之情,还将月饼作为节物的中秋节带入了一个非常丰富而宽阔的人生哲学的高度。

  圆圆的月饼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美食,常被千家万户作为托物言志、宽放情怀之物,皓月临空,设坛祝祭,父老乡亲在月光下笑逐颜开,享受着子孙满堂,合家团聚的幸福和安逸;青年男女在月色中漫步缠绵,感受着生活的美好和爱情的甜蜜;童稚少儿在月影里追赶嬉戏,放纵着自由和欢笑……游子品味月饼、怀旧思乡或者举家在皎洁的明月下团圆,既是一种儒家的风范,更是中华民族的古老风俗。

  早在仰韶文化时代,古人就有拜日祭月的惯例。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便是皇家的礼制。除了春祈秋报的遗俗,古人认为,“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在时间上分属日夜,在季节里分属春秋,在五行中分属水火,在方位间分属东西。《礼记·祭义》所谓“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 阴阳结合天下才能和谐、太平。崇拜太阳的节日称为中和节,也就是农谚中“二月二,龙抬头”,那天要吃太阳糕,唐德宗年间便作为一年中的盛大节日,如今已被很多年轻人选定为新婚吉日。在《周礼》等古籍中已有“中秋”的记载,祭月到了周代便诞生了规模较大的典礼;从前,妇女们在月圆之日点燃香蜡,进贡月饼,拜月许愿,盼月常圆,祈人团圆。《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曰团圆节也。”据史料记载,中秋成为节日,当不晚于北宋。宋人的《东京梦华录》载:“中秋节前……民家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但月饼究竟始于何时?唐代,长安已经开始大量制作月饼。“月饼”两字首次出现是在南宋周密所著《武林旧事》一书中,宋代,民间将月饼用作中秋佳节相互馈赠的礼物和食物已十分流行,明代沈榜《范署杂记》中亦有“八月馈月饼”之句。苏轼曾赋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东坡大概是历史记载最早描写月饼的诗人。

  月饼大概分苏式月饼和广式月饼两种。目前在饼馅上好像没有很大的区别,但在饼皮的做工上略有差异,即苏式月饼做饼皮时用生面粉拌生猪油,经过千百次的搓揉后,香而不腻,脆而不散,松而不滞;而广式月饼则用素油揉皮,注重内馅和饼的花形。清代月饼的制作已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有一年乾隆皇帝巡游杭州品尝月饼时,面对西湖皓月慨叹:“好景,好月,好饼,中秋良宵也。” 月饼发展到现在,形式多样,名称迭出。其品种的招牌因图案或配料繁多而富诗意,如“嫦娥奔月”“西施醉月”“七星伴月”“三潭印月”“银河夜月”等等。其中既体现了制作原料、技术的更新,也呈现了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多元。

  月饼的制作和发展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在一片情人节的玫瑰红和圣诞节狂欢的浪潮里,具有几千年历史风采的月饼有着巨大的商机和激烈的市场,应该值得人们自豪;当家人团圆、欢度中秋时,应该感到手中的月饼沉重的历史分量和厚重的文化内涵。因为月饼与月亮在华夏儿女的心中是永恒的。

  丹桂飘香的时节,中秋节作为我国民间传统的三大节日之一,己深植于炎黄子孙的心田。以月之团圆兆人之团圆,以月饼之团圆兆人之常生。中华儿女用月饼寄托思念生养的故乡、怀念至爱的亲朋,表达了骨肉同胞团圆的企盼,凝聚了天下百姓团圆的美好心愿。

关键词: 丹桂飘香的时节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