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控 > 正文

“小”信贷发挥脱贫“大”效应

2020-11-17 06:16:48来源:金融时报  

福建三明市是全国6个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之一,辖区12个县(市、区)均为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人行三明市中支立足当地优势扶贫产业,引导辖内金融机构通过发放扶贫小额信贷,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三明,金融支持贫困户脱贫的故事,离不开扶贫小额信贷的“穿针引线”。 “小老板”劲头足 “老板,来一份拌面、扁肉。”时值中午用餐高锋,位于三明市沙县高桥镇官庄村的沙县小吃店里生意火热。聊起现在的生活,徐振煊感慨万千:“我们夫妻俩都身患残疾,是村里十足的贫困户,没想到现在都当上了‘小老板’。” 2015年,人行三明市中支推动沙县成立了全省首个村级扶贫担保基金,以“扶贫担保基金+扶贫小额信贷”模式为贫困户解决贷款难、贵的问题。徐振煊在没有任何资产的情况下,从沙县农商银行顺利获得了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在村头开起了沙县小吃店,到了2017年年底,徐振煊一家实现了脱贫。 随着“扶贫担保基金+扶贫小额贷款”模式的扶贫效应逐渐显现,人行三明市中支协调地方政府部门、银行机构将这一模式在全市推广,共筹集1.49亿元扶贫担保基金,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鸭司令”增收忙 在将乐县万安镇坊头村,孙小红正在鸭棚里忙着给鸭子喂食。“待会我还得把它们赶到池塘里。”她一边说着,一边拿着饲料盆,在鸭棚里边走边抛洒饲料,近6000头鸭子低着头欢快地啄食。 4年前,当孙小红萌生承包鸭棚养鸭念头时,她还很犹豫:“没资金、没技术,能行吗?”万安镇农信联社了解情况后,主动对接,依托扶贫担保基金为孙小红提供了3万元扶贫小额信贷。第一批鸭苗出栏,孙小红付完首批租金1.3万元,扣除饲料、水电等费用,拿到手的净收入还有1.1万元。4年来,孙小红养鸭技术不断提高,一年可以饲养1.6万多只鸭子,年利润达10万元左右。“村里人都快叫我鸭司令了。”孙小红笑得合不拢嘴。 穷土地开“富贵花” 元山村曾是清流乡嵩溪镇的贫困村之一,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是全镇最多的。由于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村书记马建辉带领全村村民通过发展花卉产业纷纷实现了脱贫,他们亲切地称所种植的花卉为“富贵花”。 “我当时拿到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种植了4亩的非洲菊,现在种植的品种更多了,每年可以增加4万元左右的收入。”元山村村民张水根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在花卉产业发展之初,村民们手里都没有资金,马建辉找到当地农信社寻求资金支持。清流县农信联社迅速对接,通过扶贫担保基金,批量为村民提供3万元至5万元不等的扶贫小额信贷作为启动资金。 一直以来,人行三明市中支始终坚持“以扶贫小额信贷为抓手,立足本地的资源禀赋,进行‘造血式’产业扶贫”的金融扶贫思路。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三明市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1万余笔,共计5.15亿元,两项指标均为福建省第一。在金融力量的推动下,2019年年底全市1.89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顺利实现脱贫。为巩固扶贫效果,该行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金融帮扶机制。如今的三明革命老区正不断焕发新颜,水更清、山更绿,脱贫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制图 龚甜甜)

  福建三明市是全国6个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之一,辖区12个县(市、区)均为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人行三明市中支立足当地优势扶贫产业,引导辖内金融机构通过发放扶贫小额信贷,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三明,金融支持贫困户脱贫的故事,离不开扶贫小额信贷的“穿针引线”。

  “小老板”劲头足

  “老板,来一份拌面、扁肉。”时值中午用餐高锋,位于三明市沙县高桥镇官庄村的沙县小吃店里生意火热。聊起现在的生活,徐振煊感慨万千:“我们夫妻俩都身患残疾,是村里十足的贫困户,没想到现在都当上了‘小老板’。”

  2015年,人行三明市中支推动沙县成立了全省首个村级扶贫担保基金,以“扶贫担保基金+扶贫小额信贷”模式为贫困户解决贷款难、贵的问题。徐振煊在没有任何资产的情况下,从沙县农商银行顺利获得了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在村头开起了沙县小吃店,到了2017年年底,徐振煊一家实现了脱贫。

  随着“扶贫担保基金+扶贫小额贷款”模式的扶贫效应逐渐显现,人行三明市中支协调地方政府部门、银行机构将这一模式在全市推广,共筹集1.49亿元扶贫担保基金,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鸭司令”增收忙

  在将乐县万安镇坊头村,孙小红正在鸭棚里忙着给鸭子喂食。“待会我还得把它们赶到池塘里。”她一边说着,一边拿着饲料盆,在鸭棚里边走边抛洒饲料,近6000头鸭子低着头欢快地啄食。

  4年前,当孙小红萌生承包鸭棚养鸭念头时,她还很犹豫:“没资金、没技术,能行吗?”万安镇农信联社了解情况后,主动对接,依托扶贫担保基金为孙小红提供了3万元扶贫小额信贷。第一批鸭苗出栏,孙小红付完首批租金1.3万元,扣除饲料、水电等费用,拿到手的净收入还有1.1万元。4年来,孙小红养鸭技术不断提高,一年可以饲养1.6万多只鸭子,年利润达10万元左右。“村里人都快叫我鸭司令了。”孙小红笑得合不拢嘴。

  穷土地开“富贵花”

  元山村曾是清流乡嵩溪镇的贫困村之一,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是全镇最多的。由于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村书记马建辉带领全村村民通过发展花卉产业纷纷实现了脱贫,他们亲切地称所种植的花卉为“富贵花”。

  “我当时拿到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种植了4亩的非洲菊,现在种植的品种更多了,每年可以增加4万元左右的收入。”元山村村民张水根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在花卉产业发展之初,村民们手里都没有资金,马建辉找到当地农信社寻求资金支持。清流县农信联社迅速对接,通过扶贫担保基金,批量为村民提供3万元至5万元不等的扶贫小额信贷作为启动资金。

  一直以来,人行三明市中支始终坚持“以扶贫小额信贷为抓手,立足本地的资源禀赋,进行‘造血式’产业扶贫”的金融扶贫思路。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三明市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1万余笔,共计5.15亿元,两项指标均为福建省第一。在金融力量的推动下,2019年年底全市1.89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顺利实现脱贫。为巩固扶贫效果,该行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金融帮扶机制。如今的三明革命老区正不断焕发新颜,水更清、山更绿,脱贫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制图 龚甜甜)

关键词: “小”信贷发挥脱贫“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