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控 > 正文

持续深化普惠金融 力促城乡服务均等化

2020-12-31 05:46:15来源:金融时报  

始于2015年7月的成都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培育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健全配套政策措施为手段,力争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备到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在完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及合理配置金融资源等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取得重大突破,以最终实现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 在成都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的收官之年,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普惠金融研究团队(以下简称“评估小组”)在实地调研、问卷访谈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完成了对综合改革的第三方评估工作并形成报告。评估小组认为,成都市推进普惠金融服务的基本经验在于探索出了“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农贷通”平台“线上+线下”结合发展、内嵌于农村社会的现代金融服务、多层次多样化融资体系、完善融资服务配套措施等方面。同时,要促进成都市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持续深化,还需要思考改革制度和机制的有效运转、农贷通平台的财务可持续以及村级金融服务站的利用效率这三个具体问题。 完善改革机制 满足基本需求 金融机构在获取农村地区客户、资信判别、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等方面面临信息不对称困境,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突出;对农村客户而言,由于对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缺乏了解,难以有效地获得贷款信息并以合理的成本享受金融服务。因此,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端和需求端需要形成信息疏通桥梁。评估小组认为,成都市农金改以“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建设了“农贷通”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和村级金融服务站,能够有效缓解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成都市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重要探索之一。在“农贷通”平台实现了金融服务和产品信息、涉农融资项目信息和新型经营主体信用信息的联动交互以及金融供需双方有效衔接的基础上,线下以市场化方式运行的“政府+市场”村级金融服务站,作为内嵌于乡村的金融服务模式,能够贴近农户提供可持续的专业化金融综合服务,有利于分散化的农村信息的采集和整合,可以有效缓解金融机构提供服务面临的网点不足和人员短缺问题,解决了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金融服务覆盖面和供需双方的融资对接效率。 成都市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也在推进缓解抵押担保难机制方面进行了尝试。除了在2017年完成搭建全市全域覆盖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之外,成都还探索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及其配套制度,完善了农村融资担保机制和农村信用信息体系,并创新了包括农业供应链、仓单质押和针对新型经营主体在内的贷款模式。特别是在创新贷款产品方面,金融机构基于成都周边县域地区的产业主体构成,创新了农户家庭信用小额贷款、农业专业合作社信用贷款、农业职业经理人信用贷款等产品。其中,在“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农业共营制经营模式中,结合农业职业经理人开展生产经营的融资需求和政府部门对农业职业经理人评定的等级和生产规模,相关金融机构开发了“农职易贷”信贷产品,给予其最高30万元信用贷款支持,得到较广泛地实践运用。 除此之外,成都农村金改过程中还设计并完善了一系列融资配套服务机制,在农业保险、金融服务补贴政策、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用、涉农直接融资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建立了以风险分担为主,以费用补贴、支农优惠为支撑的保障体系。评估小组在问卷调查中得到结论,通过改革,成都农村地区信贷可获得性较好,村级金融服务站确实有效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农村产权交易也为贷款获得提供了便利。 进一步关注成效深化和可持续问题 不过,评估小组也发现了成都农村机构改革在机制设计和改革深化所面临的挑战。 改革推进工作在各区县发展不均衡,是评估小组体会最明显的问题。各个区县村级金融服务站的运作机制存在差异,进而导致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绩效呈现出区县不均衡的特征。这也引申到了政府推进措施强有力,而市场化可持续路径仍需探索的问题。成都农村金融改革对于政府财政投入的依赖较大,“农贷通”平台、村级金融服务站、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农村产权收储公司等机构运转和业务开展都需要财政支持和补贴,特色农业保险、担保模式和风险基金等配套措施也都需要财政持续投入,财政难以长期负担,因此政府逐步退出,走市场化发展道路是成都农金改的必然方向。评估小组认为,改革初期市场尚不成熟,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较差,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是需要的,但是从长期视角来看,成都农村金融改革仍需加大力度探寻市场化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与此同时,成都农村金改在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资源创新以及金融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依旧存在一些短板和制约因素——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的市场化机制有待加强,农村产权评估、处置机制尚待深入和完善,未能形成企业信用数据共享合力等。这些都说明,成都农村金改围绕金融创新需深化。 此外,评估小组认为成都农村金改深化仍面临四大挑战,包括改革成本与风险把控难、农村产权赋能顶层设计需完善、“使命漂移”和“精英俘获”现象以及财政金融激励的可持续性和绩效减弱风险,值得关注。 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强化内生动力 评估小组认为,全面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长期、持久和动态调整过程,成都农村金改中仍然存在许多值得思考的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也直接决定了后期改革持续深化的方向和措施。 成都市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围绕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抵质押物匮乏等三大痼疾,通过打造“农贷通”平台,构建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和抵质押困境的改革机制在内的三大改革机制,包括缓解信息不对称的改革机制、降低交易成本的改革机制和抵质押困难的改革机制,构建了银行、保险、担保、资产收储、产权交易、风险补偿等多元服务体系。但是,在相对健全的改革制度和机制下,金融机构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仍有较大的推进空间,如何确保改革制度和机制的有效运转是改革持续深化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 基于“推动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大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的改革持续深化的总体目标,评估小组认为,成都农村金改应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引领、以防控风险维护稳定为底线的基本原则。其中,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和定价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探索成都市农村金融后改革时期的政府退出机制,推动政府辅助、市场化运作的可持续服务模式,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同时,还提出要强化多元金融服务的联结机制以及金融与供应链的联结机制。针对后者,评估小组表示,基于社会关系的农户小额贷款模式是我国长期以来解决小农户贷款难问题的主流模式。但是在我国农户分化与农业经营规模化发展的背景下,农户小额贷款的小额性、期限短、利率高等特征已显现出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呈现出需求额度大、成本低、期限长等新特征。未来应强化数字金融与产业链联结的数字供应链金融,利用数字技术、供应链核心企业信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新特征。 (制图 张乐)

  始于2015年7月的成都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培育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健全配套政策措施为手段,力争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备到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在完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及合理配置金融资源等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取得重大突破,以最终实现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

  在成都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的收官之年,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普惠金融研究团队(以下简称“评估小组”)在实地调研、问卷访谈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完成了对综合改革的第三方评估工作并形成报告。评估小组认为,成都市推进普惠金融服务的基本经验在于探索出了“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农贷通”平台“线上+线下”结合发展、内嵌于农村社会的现代金融服务、多层次多样化融资体系、完善融资服务配套措施等方面。同时,要促进成都市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持续深化,还需要思考改革制度和机制的有效运转、农贷通平台的财务可持续以及村级金融服务站的利用效率这三个具体问题。

  完善改革机制 满足基本需求

  金融机构在获取农村地区客户、资信判别、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等方面面临信息不对称困境,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突出;对农村客户而言,由于对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缺乏了解,难以有效地获得贷款信息并以合理的成本享受金融服务。因此,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端和需求端需要形成信息疏通桥梁。评估小组认为,成都市农金改以“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建设了“农贷通”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和村级金融服务站,能够有效缓解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成都市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重要探索之一。在“农贷通”平台实现了金融服务和产品信息、涉农融资项目信息和新型经营主体信用信息的联动交互以及金融供需双方有效衔接的基础上,线下以市场化方式运行的“政府+市场”村级金融服务站,作为内嵌于乡村的金融服务模式,能够贴近农户提供可持续的专业化金融综合服务,有利于分散化的农村信息的采集和整合,可以有效缓解金融机构提供服务面临的网点不足和人员短缺问题,解决了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金融服务覆盖面和供需双方的融资对接效率。

  成都市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也在推进缓解抵押担保难机制方面进行了尝试。除了在2017年完成搭建全市全域覆盖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之外,成都还探索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及其配套制度,完善了农村融资担保机制和农村信用信息体系,并创新了包括农业供应链、仓单质押和针对新型经营主体在内的贷款模式。特别是在创新贷款产品方面,金融机构基于成都周边县域地区的产业主体构成,创新了农户家庭信用小额贷款、农业专业合作社信用贷款、农业职业经理人信用贷款等产品。其中,在“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农业共营制经营模式中,结合农业职业经理人开展生产经营的融资需求和政府部门对农业职业经理人评定的等级和生产规模,相关金融机构开发了“农职易贷”信贷产品,给予其最高30万元信用贷款支持,得到较广泛地实践运用。

  除此之外,成都农村金改过程中还设计并完善了一系列融资配套服务机制,在农业保险、金融服务补贴政策、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用、涉农直接融资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建立了以风险分担为主,以费用补贴、支农优惠为支撑的保障体系。评估小组在问卷调查中得到结论,通过改革,成都农村地区信贷可获得性较好,村级金融服务站确实有效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农村产权交易也为贷款获得提供了便利。

  进一步关注成效深化和可持续问题

  不过,评估小组也发现了成都农村机构改革在机制设计和改革深化所面临的挑战。

  改革推进工作在各区县发展不均衡,是评估小组体会最明显的问题。各个区县村级金融服务站的运作机制存在差异,进而导致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绩效呈现出区县不均衡的特征。这也引申到了政府推进措施强有力,而市场化可持续路径仍需探索的问题。成都农村金融改革对于政府财政投入的依赖较大,“农贷通”平台、村级金融服务站、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农村产权收储公司等机构运转和业务开展都需要财政支持和补贴,特色农业保险、担保模式和风险基金等配套措施也都需要财政持续投入,财政难以长期负担,因此政府逐步退出,走市场化发展道路是成都农金改的必然方向。评估小组认为,改革初期市场尚不成熟,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较差,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是需要的,但是从长期视角来看,成都农村金融改革仍需加大力度探寻市场化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与此同时,成都农村金改在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资源创新以及金融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依旧存在一些短板和制约因素——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的市场化机制有待加强,农村产权评估、处置机制尚待深入和完善,未能形成企业信用数据共享合力等。这些都说明,成都农村金改围绕金融创新需深化。

  此外,评估小组认为成都农村金改深化仍面临四大挑战,包括改革成本与风险把控难、农村产权赋能顶层设计需完善、“使命漂移”和“精英俘获”现象以及财政金融激励的可持续性和绩效减弱风险,值得关注。

  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强化内生动力

  评估小组认为,全面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长期、持久和动态调整过程,成都农村金改中仍然存在许多值得思考的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也直接决定了后期改革持续深化的方向和措施。

  成都市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围绕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抵质押物匮乏等三大痼疾,通过打造“农贷通”平台,构建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和抵质押困境的改革机制在内的三大改革机制,包括缓解信息不对称的改革机制、降低交易成本的改革机制和抵质押困难的改革机制,构建了银行、保险、担保、资产收储、产权交易、风险补偿等多元服务体系。但是,在相对健全的改革制度和机制下,金融机构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仍有较大的推进空间,如何确保改革制度和机制的有效运转是改革持续深化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

  基于“推动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大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的改革持续深化的总体目标,评估小组认为,成都农村金改应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引领、以防控风险维护稳定为底线的基本原则。其中,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和定价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探索成都市农村金融后改革时期的政府退出机制,推动政府辅助、市场化运作的可持续服务模式,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同时,还提出要强化多元金融服务的联结机制以及金融与供应链的联结机制。针对后者,评估小组表示,基于社会关系的农户小额贷款模式是我国长期以来解决小农户贷款难问题的主流模式。但是在我国农户分化与农业经营规模化发展的背景下,农户小额贷款的小额性、期限短、利率高等特征已显现出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呈现出需求额度大、成本低、期限长等新特征。未来应强化数字金融与产业链联结的数字供应链金融,利用数字技术、供应链核心企业信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新特征。 (制图 张乐)

关键词: 持续深化普惠金融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