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控 > 正文

扩大“保险+期货”覆盖面 护航农业全产业链

2021-02-26 08:45:57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韩宋辉)近年来,“保险+期货”的模式在农产品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太平洋安信农险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期货”项目改变了传统政策性保险零和博弈的局面,让投保人获取高额赔付,保险公司与期货公司也能获得适当盈利。目前保险行业与三大期货交易所紧密联系,积极参与期货交易所“保险+期货”项目,针对主粮、橡胶、生猪、棉花、豆粕、白糖等多个农产品开展价格保险项目。据了解,每个期货交易所每年用于“保险+期货”项目的支持金额在0.5亿元至2亿元,总体资金规模较为可观。

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6年开展试点以来,农产品“保险+期货”试点项目规模稳步推进,赔付水平不断提高,在稳定农业生产、转移农产品价格风险、保障农民收益和助推产业扶贫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2019年“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保费14.64亿元,保险金额188亿元,试点项目数量为303个。

“目前‘保险+期货’不是一种单独的产品形态,而是保险公司利用期货市场转移价格风险的一种方式。从国外经验来看,保险公司不提供‘保险+期货’产品,但是在收入保险定价时,会参考期货市场价格,也就是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来设计价格保险和收入保险产品。”上述负责人表示,我国现阶段的“保险+期货”只是一种过渡性的方案,下一步,行业将继续进行探索,总结经验教训,根据我国实际做好“保险+期货”试点。

太平洋安信农险相关负责人表示,价格风险是现代农业更加突出的风险,由于价格保险面临巨大的道德风险及价格下跌导致的巨额赔付,在实际开展中价格保险的规模往往较小。“保险+期货”为农产品价格保险的风险分散提供了全新机制,将价格保险的经营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也为期货市场服务农业实体经济提供了渠道和路径,为做大价格保险创造了条件。

近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挥“保险+期货”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上述负责人表示,通过“保险+期货”的有效应用,可以助力农业保险产品覆盖的产业链延伸。从简单的生产者作为投保人,逐步覆盖至产品加工、流通以及零售等全产业链环节,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例如,鸡蛋价格保险及饲料保险,目前已经出现中游及下游客户进行投保。未来,农业行业生产者,只需要专心从事自身专业技术,由保险公司牵头协同其他金融机构(银行+期货),从原材料—生产环节—销售环节,进行全面的风险保障。

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伴随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农业保险的外延将会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不仅集中生产端,还会向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延伸,将有关出仓、初加工、运输等环节与农业机械、仓库、渔船、农房、短期意外和相关民事责任等农业财产和责任风险都纳入农业保险的“避风港”,让农业保险服务于农村、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开展“农业保险+”探索。

“各地区可结合自身实际,主动创造条件,积极拓展农业保险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健全公司与灾害预报、防灾减灾等主管部门的合作机制,研究将农业保险与农业防灾救灾资体系统筹考虑,加强农业保险与农户获得救灾资金的协同。推进农业保险与信贷、担保、期货(权)等金融工具联动;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通过农业保险的增信功能,提高农户信用等级,创新信用保险、保单抵押等增信融资模式,缓解农户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上述负责人补充道。

关键词: 扩大 保险 期货 覆盖面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