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汇评 > 正文

经济政策应重视“系统性平衡” 避免失衡加剧

2020-03-13 10:43:46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稳健的货币政策需要更加灵活适度,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

随着欧洲疫情扩散,欧洲各国加速了稳定经济的工作。北京时间3月11日,英国央行紧急降息50个基点至0.25%。德国银行监管机构正讨论放松对银行贷款的监管,他们担心新冠疫情的影响可能会进一步削弱德国两家最大银行的财务状况。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警告欧盟领导人,经济将遭遇很大的冲击,像2008年那样的危机,现在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在此之前,美国已经紧急降息50个基点,而且,本月18日美联储会议进一步降息的概率大幅增加。

现在与2008年的情况截然不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于金融体系内部,由某个巨大规模的衍生品风险引发的一系列避险行为造成了流动性枯竭。当时量化宽松政策有效的前提是十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还处于3%以上,且资本市场没有泡沫风险。因此,美联储提供流动性并压低收益率,鼓励资金从安全资产流向风险资产,逐步恢复市场信心。

但是,当前的危机并非源自金融体系,而是实体经济遭受疫情冲击。至关重要的是,目前西方经济体国债收益率已经够低,德国和法国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是负水平,美国一度跌破0.5%,英国曾跌到0.07%的水平。此外,即使央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将利率降到0,资金也不会流向风险资产,因为美国股市和债市风险过高,还未充分释放。

国内有一种声音认为,西方的货币大宽松给我们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提供了空间。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观点。我们要吸取美国的教训,即美国在一次危机之后无法避免另一场危机,并导致货币政策失灵。审慎评估而吸取美国教训才是当前最根本的任务。此外,美欧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会大幅推高与中国的利差,持续产生人民币升值压力,这在外需受疫情影响而收缩的背景下,会对中国的出口形成一定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资产相对安全,人民币升值压力使得汇率风险大幅降低,收益率又具有很高的吸引力,因此,的确可能吸引大量资金流入。但是,中国并不缺乏资金,而是缺乏对实体经济投资,对可能的跨境套利资金的流入,需要保持警惕,避免其刺激国内资产价格,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大计,而且要防范境外金融风险输入。

随着经济秩序逐步恢复,经济政策应该重视“系统性平衡”理念,避免一味的刺激造成结构性失衡。

首先,此次疫情导致供需同时萎缩,恢复过程必须考虑供需间的平衡。如果为快速恢复增长而加大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可能因为供应链上游产能还没完全就位而引发一些价格上涨现象。另外,目前工业生产恢复的力度大大高于服务业,在消费需求比较低迷的情况下,如果制造业单纯追赶生产计划,可能出现高库存问题。因此,在供应链与消费市场尚未完全恢复前,不应该过度刺激某一端,而是应该充分考虑供需关系以及价格问题。

其次,2月份中国CPI同比上涨了5.2%,PPI同比下降0.4%。对消费者而言,食品价格、服务价格不断上涨,但制造业企业面临一些通缩压力。石油价格大幅下跌加剧了这种状况。这种结构也限制了货币政策调整空间,如果继续降息,会强化实际负利率水平。因此,疫情结束后,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应该主要考虑避免失衡加剧。事实上,疫情期间养殖业遭受冲击,可能会拉长非洲猪瘟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其三,疫情对供需产生双重影响,生产和消费都会出现短期下降,很容易形成相互强化的效应,需要重视。疫情的全球化还可能会拉长这个周期。在疫情结束后,或者在疫情防控得到确保的前提下,如何阻止这种下行压力至关重要,对消费者的激励应该置于优先位置,除了及时恢复消费环境外,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者个人所得税减免,让消费者和市场恢复信心至关重要。

疫情对市场供需与价格体系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应该在确保科学防控的前提下,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原有的平衡状态,并在这个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而不能过度依赖货币政策的作用。事实上,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往往是制造失衡的源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

关键词: 经济政策 系统性平衡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