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 > 正文

贵州遵义:守护“精灵”共护一江水

2023-08-15 17:40:39来源:多彩贵州网  

沿着赤水河边行走,火热的太阳照得河面波光粼粼。


(资料图)

河面上,一名53岁的“护鱼人”向英俊穿着护河工作服,站在有些颠簸船身上,吃力地用竹钩勾起一个废弃的塑料桶。

向英俊在赤水河边生活了半辈子,曾经用竹钩子辅助捕鱼,如今用它来清理河道中的垃圾,他也从“捕鱼人”变身为“护鱼人”,他说,“保护好河里的精灵,就是保护好我们自己。”赤水河畔许多像向英俊一样的渔民现在也都改行当起了“护鱼人”亦或是护河人,实现从“竭泽而渔”到人与鱼的“和谐共生”转变。

身份转型的背后,是赤水河经历的一场蝶变。多年前,由于污水直排、非法捕捞、各种破坏水生生物资源等行为未得到及时遏止,赤水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为守护赤水河生态环境、让其永葆生机,几年前,遵义果断采取一系列举措,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拆除赤水河支流上水电站、治理污水直排、推进赤水河流域珍稀鱼类恢复增长……

在赤水河的中游,时常可见吴志恒和同事忙着监测的身影。作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及赤水河河流生态观测试验站的一名工作人员,吴志恒对赤水河有着不一样的感情。

在吴志恒的电脑里,存储着赤水河鱼类资源相关视频,这是他科学研究的素材。他说,赤水河在长江上游珍特有鱼类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它研究越深入,越发感受到保护赤水河的千钧重任,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守护好这片水域里的“精灵”。

“如何修复赤水河鱼类种群?”“如何更好推动赤水河珍稀特有鱼类的人工繁殖?”……这几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焕章研究员团队着力开展珍稀特有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努力攻克鱼类种群恢复技术。

笔者了解,为促进赤水河鱼群物种的保护和重建。从2006年到2022年,中科院科研人员持续不断对赤水河鱼类的繁殖进行科学干预,突破了高体近红鲌、中华倒刺鲃、岩原鲤等珍稀特有鱼的人工驯养和繁殖技术难关,为赤水河流域珍稀特有鱼类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重要支撑。

生态向好与否,生物多样性指标最具说服力。近年来,赤水河珍稀鱼类长江鲟、胭脂鱼和岩原鲤等物种种群数量增加,资源量上升。部分物种栖息范围扩大,鳗鲡、异鳔鳅鮀、红唇薄鳅等消失多年的鱼类重新在赤水河出现。

如今,赤水河两岸树木苍翠,鱼翔浅底,重焕生机。

“现在大家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守护赤水河里的精灵成为村民共识,一个瓶子、一个塑料袋都不能随意丢弃……”谈起环保,向英俊介绍说,很多打鱼人上岸转产后,自觉担任起清漂治污、打击非法捕捞的护河之责。

“相信赤水河一定会越来越美,两岸群众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向英俊对笔者说。(金枭枭 税兵 周子尹)

来源: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